鲁网7月11日讯冬病夏治正当时,目前滨城区三河湖镇卫生院“三伏贴”贴敷开始。俗语有云:“热在三伏,冷在三九”。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就是指“伏邪”。即所谓的“六邪”(指“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”)中的暑邪,也是一年最容易生病的30天。
“冬病”是指在秋、冬季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,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,在于寒湿伏邪和阳气受损;“夏治”是指在夏季自然界的旺盛阳气和人体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,通过内服、外敷或食疗等中医传统方法,生发人体内的阳气,培本固元,去除体内之寒邪,增强抗病能力,减少其在秋、冬季节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,从而达到防病、治病的目的。
三伏贴是以《素问 四气调神论》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在三伏天全年阳气最足的时候,通过特殊调配的药物作用在人体相应的穴位,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,达到温经散寒、活血通脉、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,既可改善临床症状,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,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。三伏贴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,通过在穴位处用草药制成的药膏敷贴,发挥药物的温阳作用,达到温经散寒、散湿除湿、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的功效。
三伏贴治疗病种
1.呼吸系统疾病:慢性支气管炎、慢性咳嗽、喘息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等。
2.疼痛性疾病:颈肩腰腿痛、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、肩周炎、风湿性关节炎等。
3.消化系统疾病:慢性胃炎、慢性结肠炎、虚寒性腹泻、吸收不良等。
4.阳虚型体质人群:四肢不温,畏寒怕冷,体质虚弱,抵抗力低下,反复感冒。
5.妇产科疾病:慢性盆腔炎、经行泄泻、下焦虚寒、宫寒、痛经、产后病等。
“三伏贴”贴敷时间
伏前:2025年7月10日—2025年7月19日
初伏:2025年7月20日—2025年7月29日
中伏:2025年7月30日—2025年8月8日
末伏:2025年8月9日-2025年8月18日
伏后:2025年8月19日—2025年9月28日
禁忌人群
1.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、皮肤溃疡、皮肤感染者;
2.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;
3.瘢痕体质者;
4.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。
慎用人群
1.孕妇或2岁以下儿童;
2.艾滋病、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;
3.糖尿病、血液病恶性高血压、严重心脑血管病、严重肝肾功能障碍、支气管扩张、恶性肿瘤的患者;
4.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的患者。
注意事项
1.贴敷时间:贴敷时间根据体质和耐受力而定,一般成人4~6小时,儿童2~3小时,老年人、小儿及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适当缩短。
2.注意局部防水,贴敷后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潮红、灼热或轻度刺痛感,出现小水泡或在一段时间遗留色素沉着属正常反应。
3.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、灼热、疼痛感觉及大水泡时,应立即祛除贴敷药物与敷料,禁止抓挠,不宜擅自涂抹药物,及时就医,以防感染。
温馨提示
1.贴敷药物期间,应减少运动、避免出汗,尽量避免电扇、空调直吹;衣服宜宽大柔软,透气的全棉衣服,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。
2.贴敷期间避免食用寒凉、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:忌吃冷饮、冰镇食品;应尽量避免烟酒、海味及辛辣、牛羊肉等食物。
3.保持贴敷部位干燥,贴敷完后6小时用温水洗澡,避免抓挠局部。
4. 贴敷部位出现皮疹或轻微小水泡属于正常现象,可以使用烧伤膏外敷。(通讯员 张晓凤 刘洪江)
责任编辑:范贵勤
配资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