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乒乓球学习过程中,许多业余爱好者常常认为技术难度较高,其根本原因在于对“重心转换”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不足。虽然并非出于我们的主观意愿,但客观环境的种种影响难以避免。当我们通过训练和学习,与“基本功打卡群”的球友们交流时,发现入门者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重心转换的底层逻辑不明确,进而导致发力机制的不合理,甚至使得学习过程愈发困惑。
首先,要认识到“重心转换”不仅仅是某个具体动作的代名词。实质上,许多动作都能实现身体的“重心转换”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,我们可以从双肩、双胯和双脚三个方面进行探索。具体来说,重心转换可以理解为通过调整“框架平衡点(重心)”的位置,以实现发力和改变运动方向的方式。双脚、双胯和双肩都可以主导这一转换,尽管其所呈现的体态各有不同,可以通过“向左转、向右转”来进行体会和比较。
其次,当理解了重心转换的底层逻辑后,掌握如何主导“框架平衡点”的位置变化便显而易见。尽管这一主题已多次提及,这里可作为一次复习。首先是关于支点的协调。双脚、双胯和双肩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,大的支点应起到带动小的支点的作用,小的支点反向操作则容易造成“力不从心”的局面,时间长了风险自然而然会增加。其次,考虑到乒乓球是一项依赖上肢打击、下肢移动的运动,重心转换固然重要,然而在节奏的掌控上,双脚和双肩常常会出现上下失调的现象,因此,双胯主导的躯干便须严格承担起乒乓的节拍器角色。
展开剩余34%最后,建立良好的“框架平衡”的动静态意识至关重要。许多球友错误地认为固定不变的框架才是理想的,其实忽视了框架在动静态平衡中的重要性。在有序训练中,虽然看似一切规范、到位,一旦进入单球或实战阶段,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可以尝试单腿站立来感知框架平衡点的变化,简而言之,转胯击球也能通过这个练习进行体会,重点是感知重心的变化。另外,不要忽视框架的调节能力,框架的灵活性和稳固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以上内容是我个人的练球体会,恳请大家指正与批评。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